查看原文
其他

林崇德:​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落实的关键是思维教学

“在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方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人文底蕴,一个是科学精神。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是核心素养中的两大素养。它的关键是思维教学。”



本文节选自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在“新中国70年语文教育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


曾经在全国讨论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有一位厅局级干部觉得我们对核心素养概括得不好,他提出用八个字来概括,一个叫人文底蕴,一个叫科学精神。


当然我们对他的意见没有采纳。因为,在立德树人的问题上,还有一个社会参与和学生自主发展的领域。学生到学校来干什么,一个是学习,一个是生活。怎么学习?学会学习。怎么生活?健康生活。


尤其是在高校,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但我们要重视那位厅局级干部的意见,至少他肯定了我们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他认为这就是核心素养,但这不能代表我们核心素养的全部,而确实是我们核心素养文化基础中非常重要的素养。


人文底蕴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科学精神是什么呢?一是理性思维,二是质疑批判,三是勇于探索。



谈及核心素养,我经常要提到北大生物学的这位教授,他后来是北大附中的校长赵钰琳先生。他年长我两岁,他跟我说,你们提出的批判质疑的问题,太重要了。


他说他自己在当北大附中校长时,曾带领着附中的师生们回北大调查了两种人。一种是理工科的院士,因为北大的院士多,是我们北师大的多少倍;一种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如季羡林先生、汤一介先生等等。


调查完了以后,他问师生这些学者们为什么获得了今天这么大的成就。调查的结果回答了两个字——质疑。因此,我今天也要强调,我们今天讲核心素养的问题,质疑问题显得太重要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为语文和数学这两门主课核心素养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


数学的核心素养,一是数学的抽象,二是逻辑的推理,三是数学建模,四是直观想象,五是数学运算,六是数据分析。



我在中小学待了十三年,除了语文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好,不敢教,其他学科差不多都教过。我教过数学,非常重视1952年提出的数学三大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逻辑能力。今天新的数学素养没有离开从1952年一直到2014年数学的教学大纲要求,也就是今天的课程标准对能力的要求。


不管语文的素养,还是数学的素养,我们看到的是思维,也就是恩格斯所讲的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它是我们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的基础。这就又回到了各科教学的目的,包括语文教学的目的。我想语文教学,乃至各科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


因此,今天能否把语文改革、语文教学搞好,关键的问题是在于能否把培养思维能力即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出发点。


2012年教育部命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建磐校长和我就全国高中各学科教学的质量问题做一个调查。我认识任翔教授可能也是在那一年。当时,教育部分工,我负责文科加生物学科,王建磐校长是搞数学的,他负责理科加艺术学科。


我们调查下来,发现有些高中学科年年在发展,质量一年比一年好,有些高中学科,特别是语文,质量却在逐年下降。当年的调查就是这样一个趋势。


因此,当时我们就提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听说读写等语言建构与运用;必须有中华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发展学生智能放在首位,而思维是智能的核心。


各学科教学(包括语文教学)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思维教学既然是首要的问题,那么在思维的问题上有四个问题就值得讨论。



逻辑思维有几种?


凡是思维就一定有逻辑性。


那么,逻辑思维有几种呢?我认为,逻辑思维应该有三种:动作逻辑思维、形象逻辑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现在,对语文教学来说,人们相当重视的是形象思维。这很好。什么叫形象逻辑思维呢?它有三个特点。


一是它是一种思维,它是以表现为材料,自始至终都带着形象性,反映事物的发展、联系和本质。


二是形象逻辑思维是以抽象逻辑思维和内部言语作指导的,也就是语言和思维、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形象逻辑思维,必须要以形象的语言,特别是内部语言作指导、配合、制约和渗透。文学艺术的创造主要是直觉表象运动的直接结果。


三是它必须通过形象概括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形象逻辑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一样,有一种诸如与数学学习中间合并同类项的过程,这就是在概括。一方面,它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性鲜明的形象,另一方面,它又有高度的概括,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的生动的具体到内部的内在的规律。因此,我想这就是形象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离不开形象逻辑思维,当然也需要大家熟悉的抽象逻辑思维作指导。现在我们整个教学,不完全指语文教学,各科都有,往往丢失的正是动作逻辑思维,也就是技能训练问题。


我要举两个例子。老师们是不是喜欢看古典小说?例如四大名著,还有像《三侠五义》这样的侠义小说。如果您看完了以后肯定会体会到:一个人有没有武功,不完全在他的力气,而是在他武艺的自身修养上。正因为如此,才能够出现“岳飞的枪”“关公的刀”“李元霸的锤”这样的典范。


第二个例子。中国的足球,特别是男足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可是中国的女足曾经是世界冠军。当时冠军队的队长是谁呢?孙雯,上海人。当时人们怎么评价孙雯呢?说孙雯踢球,不是用腿来踢球,不是用脚来踢球,而是在用脑子踢球。


老师们,我们千万不要理解孙雯踢球仅仅是在用头顶球,她真正在动脑子,把所有的动作合并同类项,加以概括,加以抽象。突出了用动作的语言来规范其动作的思维,这就是我们心理学上讲的实践思维。



实践思维好的人,他在工作上往往也能够做出巨大的贡献。


大家到北京以后,都要去王府井。王府井有个百货大楼,百货大楼前面有一座铜像,这就是全国劳模张秉贵的铜像。当年张秉贵厉害就厉害在“一抓准”:你说要三两糖,他一把抓出来的糖从不会少一颗。你说要半斤糖,他抓出来的就是半斤糖,也不会多一颗。


这是什么思维?这是典型的动作逻辑思维。


这里边有动作的语言,动作的合并同类项,也就是技能问题。人有两种技能:一种叫心智的技能,譬如读写算;还有一种是动作的技能。但是不管怎么说,今天我们的教学过程,离不开动作逻辑思维。



思维最显著的属性或特征是什么?


我们先来问思维到底有几种属性?朱智贤教授与我写的《思维发展心理学》把思维的属性界定为六种:间接性、问题性、逻辑性、个性性、生产性和概括性。但是这六种属性中什么最重要?概括。


思维的第一属性或者第一特征是什么?是概括。那什么叫概括呢?就是合并同类项。


前年评选出来的90位中国当代教育家中,有20多位是中小学老师,其中有北京五中的吴长顺校长。吴校长是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


他曾经这样说过:


有人对你指桑骂槐,有些学生听不出来,说明他们听的概括能力太差;


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课前上讲台作二、三分钟的演讲,可是有些学生,即使讲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口吐白沫,也没有说到点子上,说明他们说的概括能力不强;


我们的中考和高考语文试题中,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占很大的比重,但有人不会总结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这说明他们读的概括能力不强。


我们的学生,难道他们就没有那种生活的基础吗?不是。可是他们有生活经历却写不出好文章来,这说明他们写的概括能力不强。



北京五中的梁捷老师,是国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组成员。她曾经执教高一的说明文《南洲六月荔枝丹》《记一次泥石流》《科学史上一次演变》《蝉》等篇目,本来应该两周教完,可是她仅仅用了三四节课就教完了,且她的学生能够写出一篇又一篇的好文章。


根源在哪里?她的教学突出概括。她的教学特色可以概括为六个字:重点、特色、规律。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围绕概括来进行,所以梁老师能够成为国家高中语文课标组成员。



如何理解思维的结构?


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的问题。现在大家都在讲“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整体结构。我还要讲到魏书生老师,魏老师教初中语文,提出“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等自学六步结构教学方法,后来他成为闻名全国的当代教育家。


所有这些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思维结构经过一系列的锻炼和修养。因此,良好的语文教学,它肯定是一个整体结构。我对今天的语文教学,提倡六大结合:


一是文与道的结合;

二是语与文的结合;

三是听说读写结合;

四是智育、德育和美育的结合;

五是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逻辑思维的结合;

六是课堂知识技能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我想这就是一个整体,因为它的基础是我们思维心理学提出的思维结构。思维结构包括:目的、材料、过程、品质、个体差异、监控(反思)、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成分。这些非智力因素就是今天的课程改革中反复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怎么来发展智能?


我认为应该从思维品质入手。智能是什么?智能是一种个体差异。


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不就是说人的能力有个体差异吗?毛泽东同志在批“天才论”时说,认为一个人是天才,无非就是聪明一点。


这就是说智能是个体差异,是个性。智能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思维。


那么思维的个体差异是什么呢?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主要包括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等方面。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


这里我举一个灵活性的例子。语文的词汇教学,有直观法,有举例法,有扩充法,有注释法,有互释法,有词义的辨析法等。在“词的搭配”练习时,一位语文老师给学生写了一个字:说。学生起来说:“‘说唱’,那是联合式;‘说服’是补充式;‘说理’是动宾式;‘说明’是偏正式。” 


学生问:“老师,能不能把说放在后边,往前面加个字?”老师说:“那行,你加吧。”学生说:“‘众说’‘你说’‘我说’,是主谓式。”也可以这样灵活处理的,像一字多组、填空练习、换词练习、选词练习等等,都是在词汇教学中灵活性培养的方法。


文章版权属于原刊及著作者,若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新教学支持系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新教学系统丛书系列


为了切实推进新标准及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一批课程标准研制专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评价专家、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在共同教育理想的感召下,组建成专业共同体,深入研究、勤奋探索,系统研发了“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系列”丛书,形成了有教学指南、学习指南和线上学习系统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新课标、新教学、新高考 学与教指南”。


指南丛书囊括了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通用技术八个学科,旨在满足新课标新高考背景下的新教学需求!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也同期上市!

▲“新课程资源系列丛书”编委会 

顾问:张民生 朱慕菊

主任:崔允漷 陆志平

副主任:杨向东 张铁道 刘红云 杨晓哲

新课程资源系列3大理念

1.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

改变以教授知识点为立场的教学设计范式,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尊重学科逻辑体系,不罗列、照搬知识点,而是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充分考虑大观念和关键能力,在规定的课时内,选择或设计主题,组织教学内容,强调教学过程关键环节,明确评价目标与方法,形成教学单元。同时为在真实情境中面对真实任务或挑战,促进教师教学,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提供支持。

2.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

以学生的学习主线,以大任务、大主题实现单元设计。创设真实合理的学习情境,突出项目学习和问题解决方案,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习成为质疑和反思、交流和讨论、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和机械训练。

3.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

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支架、富媒体学习资源、功能强大的交互式学习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学习,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嵌入式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全面、精准、及时地促进教和学的变革。

新课程资源系列4大特色

1. 教师用书体现完整教学设计,指导教与学,创新教学评价

2. 学生用书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习活动,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 嵌入式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体现教—学—评一致

4. 实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学、新高考的科学对接,弥补教学缺失环节


点击“阅读原文”,欢迎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